水利部党组学习中心组重要署名文章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
水利部党组学习中心组
(2001年7月13日)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这篇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感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兴水利、除水害,是我们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解放前的旧中国,山河破碎,水系紊乱,基础设施薄弱,水旱灾害频繁,国势衰败,民不聊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水利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水利,把治水作为兴国安邦、造福人民的大事来抓。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各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战略和方针,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50多年来,全国共修建加固堤防26万公里,建成大小水库8.5万座,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80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2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80多万平方公里;建成水电装机容量77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0亿千瓦时。水利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国连续遭遇严重的洪涝和干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夺取防汛抗旱的胜利,战胜了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水和1999年长江、太湖大水,抗御了连续三年的大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建国以来修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50多年水利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只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真正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我国水的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好。
一、水利发展进入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水的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水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经济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洪涝灾害的淹没损失成倍增长,相应地防洪工程的标准、质量就需要提高,防汛工作需要加强。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几个大台阶,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我国农村水利的工作对象、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面临深刻的变革,中低产田的改造、灌溉方式的转变、园田化建设、更高层次的水土整治等将是今后农村水利的重要任务。过去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不得不开荒、围湖造田;现在则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加适合于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利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城市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任务越来越繁重。与此同时,过去许多水利工程主要是为农业供水,对供水的保证率和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现在为城市、工业、生活供水的比重不断加大,要求明显提高。
其次,社会进步对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与提高,全社会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人们不仅仅要求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还要求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用水问题已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几年,全社会对水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地下水超采和湿地退化等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对江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つ盖缀?等行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充分说明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大规模整治河湖,如护城河清淤、护砌,除了疏通水系、恢复河道的输水功能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新时期水利工作除了要继续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外,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水法规和水利规划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引入市场机制,使各项水利工作按经济规律办事,注意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显露出来,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9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去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延续至今,造成粮食减产,农村饮水困难加剧,城市供水严重短缺,许多大中城市不得不采取关闭高耗水企业、定时限量供水等特殊强制性措施。北方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严重逐步上升为水利工作的主要矛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搞好水资源的节约、配置、?;こ晌率逼谒ぷ鞯闹氐恪?br /> 可见,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还是从水资源本身来看,水利工作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在继续做好防洪抗旱、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提到十分重要位置,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并且提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新时期,水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首先,水资源是国家的基础自然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淡水资源的拥有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把兴修水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我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支持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水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50多年的水利建设,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减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平均每年减灾效益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兴建了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成了一大批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全国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已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和总发电量的23.4%和17.8%;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加快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水利已逐步从农业的命脉发展成为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其次,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造成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在一般年份,农田受旱面积1亿~3亿亩,因旱减收粮食200亿~300亿公斤,造成上千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个。许多地区由于缺水,造成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间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去年和今年的大旱,使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缺水局面,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九十年代的十年中有六年发生大水,特别是1998年的严重洪涝灾害,人们仍记忆犹新。每年洪涝灾害都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使多年的经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有的地方洪涝灾害年复一年,民穷财尽。在经常遭灾的地区,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一到汛期就忙于防汛抗洪,根本没有精力抓经济建设等其他工作。1998年大水有上百万军民参加防洪抢险,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牵动了全国工作大局。1998年大水以后,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洪投入,重点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防洪形势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江河的防洪工程系统还没有达到已经审批的规划标准。洪水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环境恶化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99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06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地下水年超采量达92亿立方米,已形成164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水利建设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水资源问题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人口增长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从经济增长看,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到本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因此,开源节流和?;と挝袷旨杈?。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可能达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将更加尖锐。从粮食安全看,我国北方产粮区水资源条件是不富余的,2050年前国家需要增加1.4亿吨粮食,给水资源带来的压力也很大。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土地辽阔,水资源稀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水资源既是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头号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极为重要内容。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加快水电资源开发,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下大力解决我国三大水问题,通过兴水利、除水害,保障和促进我国的生产力发展。
三、实践呼唤治水理论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些论述对我们做好水利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水利上,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正是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党和政府与全社会对水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方面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在全民族中大力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把兴修水利作为保证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我国"九五"计划第一次把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摆在基础设施的首位。在"十五"计划中,水利继续列为第一位需要重点加强建设的基础设施。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最全面、最完整地阐述了水利建设的方针。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水利工作认识上一次新的飞跃。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治水思路与五中全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是中央关于水利建设论述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化。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深化和创新治水理论,探索新的治水思路,使我国的治水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重大课题为前提的,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平和能力,标志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历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了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过度地围湖造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这些都是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结果。我们必须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第二,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
一方面,水利发展目标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结合,水利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根据水资源状况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注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防洪要按规划进行,堤防工程、控制性工程、河道工程、蓄滞洪工程、水土保持等各项措施综合应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第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很大。通过强化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浪费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不论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和城市,都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大力推进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四,积极探索水权、水市场理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要依靠行政、法制、科技手段,而且要采取经济手段,并不断加大经济措施的力度。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随着我国南水北调等一批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各大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的加强,迫切需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产权归属、产权收益和产权经营问题,水权的分配、交换和定价问题,水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问题。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和微观定额体系,通过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两个方面的控制,将用水指标、定额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个用水单位、用水户。指标、定额内用水实行基本水价,超额用水加价收费,对浪费水的用水户加重处罚。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
第五,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就必须进行调整和变革。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水资源管理上形成了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体制,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各种水问题的有效解决,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以流域或水文地质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这种特点要求对水的问题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同时,对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涉水事务,也必须统筹考虑,积极研究和推进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近年来我们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河流,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去年,黄河实现九十年代以来第一次全年不断流;黑河第一次实现省际分水;塔里木河两次通过博斯腾湖向下游输水,挽救下游濒临绝境的生态。朱镕基总理盛赞"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这既使我们看到了实行流域统一管理的优势,也增加了工作经验和信心。
四、水利要为满足人民需求服务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水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衡量我们的水利工作做得好不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在水利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饮水安全需求?;竦贸渥恪⒏删坏囊枪愦笕嗣袢褐谧罨镜纳钚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解决了2.16亿多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到去年年底全国还有24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解决好这些人民群众的喝水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因地制宜地制订方案,多渠道筹集资金,层层落实责任制。广泛发动群众修建水池、水窖、水柜等小型、微型集雨工程。发动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为重旱区群众开展拉水、送水服务。要下最大决心,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二是防洪安全需求。近年来,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大江河的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堤防建设标准普遍提高,抗御大洪水能力增强。下一步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5号文件精神,以堤防为基础,枢纽工程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保障,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建设防汛指挥系统,确保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争取三年内完成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区、重要工业、交通设施的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各项安全度汛措施,把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
三是粮食生产用水需求。今年我国不少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我国农业总体上还是靠天吃饭。虽然我们近几年粮食库存有所增加,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对粮食问题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中国人能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水是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灌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2%,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3/4,经济作物占总产量的90%以上。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节水的道路。"九五"期间,我国在农业用水不增加的情况下,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相当于节水250亿立方米。在我国现有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做到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节水解决新增粮食产量所需灌溉水量。我们要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新建灌区要全部建成节水灌区;对现有大型灌区要做好以节水为中心的工程设施更新改造与续建配套,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重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同时,还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全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的不断发展与全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目标。
四是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用水需求量大,对供水保证率、供水水质要求很高。现在城市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城市供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必须努力保证城市的供水安全,在水的量和质上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要厉行节约用水,加强需水管理,努力多渠道开辟水源,科学配置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缺水严重,今后仅靠本地区开源节流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实施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目前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进展顺利,为尽早开工建设创造了条件。
五是生态环境用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逐步提高,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水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沙尘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启动长江、黄河上中游库区、北京官厅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污水资源化;避免地下水源过量开采,防止水源枯竭。要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努力创造一个青山、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的五个方面需求,是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不但要保证人民群众对水的基本需求,而且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较高层次的需求。我国各地水资源条件差别很大,满足人民对水的需求,必须因地制宜地做好水利工作。
五、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离不开水利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水利现代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水利工作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
水利现代化,既包括水利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管理和治水观念等软件的现代化。
首先,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我国水利正在经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深刻转变。我们要有更多的有效手段抗御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建设,建立起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经济建设的成果;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使水资源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要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和武装水利行业,提高水利的工程技术水平和保障能力。积极开展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我国水利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水利建设现代化。
其次,要依法治水,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要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的方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水政执法的力度,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防洪抗旱等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体制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以科学和创新的精神制定水利发展规划。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必须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通过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质信息系统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手段,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依据,为水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要更新观念,实现水利观念的现代化。治水思路的创新和树立现代的水观念是做好一切水利工作的前提。必须突破传统的水观念,在全社会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的水观念。大力宣传节约用水,使爱惜水、节约水和?;に晌嗣堑淖跃跣卸?;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治水模式,探索一条既符合水利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治水思路,以创新的观念和思路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坚持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水利发展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要继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调动干部职工投身水利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水利发展形势喜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三峡、小浪底、治淮治太等重点骨干工程进展顺利,尼尔基、临淮岗、百色、皂市、沙坡头、紫坪铺等一批控制性工程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等一批新的调水工程即将付诸实施;农村水利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继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起步,龙滩、小湾、公伯峡、洪家渡、三板溪等一批大型或特大型水电骨干工程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水利系统农网改造进展顺利,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即将全面启动;太湖治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黄河、黑河、塔里木河的水资源统一调度出现新的进展,对重要湿地的?;と〉昧诵碌耐黄?;水利规划、前期工作、水利科技得到加强,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我们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我国的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