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办读者俱乐部能否舞翩跹
从贝塔斯曼抢滩上海滩,到中国读者俱乐部叫板贝塔斯曼,图书读者俱乐部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而且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成立读者俱乐部,似乎又成了一个热点。然而--
现状:此消彼涨
1986年我国成立的第一个读者俱乐部便是由出版社创办的,它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俱乐部。随着贝塔斯曼在国内登陆,发行界在嚷“狼来了”的同时,出版社的对策之一就是纷纷成立图书读者俱乐部。仅1998年,便成立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图世界读者俱乐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宝葫芦读者俱乐部、外研社读者俱乐部等一批专业出版社的读者俱乐部。随着一个个俱乐部的兴起与衰落,潮起潮落间留给大家更多的是总结与反思。
读者俱乐部主要是以邮购为基础、广招会员、实行会员制管理、为会员提供图书信息和购书优惠的机构。经过数年的市场运作,出版社读者俱乐部交给市场答卷如何呢?记者采访了几位出版社的同志,问他们知道哪些比较好的出版社读者俱乐部,他们多是语焉不详。记者采访过两家当年曾经知名度比较高的出版社读者俱乐部,它们表示成立之初办得还不错,但现在很一般,不怎么搞活动,会员、发行量逐渐萎缩。创办之初,出版社都想把读者俱乐部作为自己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如今有的读者俱乐部连自己也养不活,成为出版社的一个包袱;有的则早已是名存实亡,处于可有可无状态,仅是发行部下属的一个邮购部,甚至是为了安置闲余人员而设立的。
也许正是了解了兄弟社办图书俱乐部的艰辛与弱点,新成立的出版社读者俱乐部在创办之初显得更加成熟、理性。如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河北麦田书友俱乐部、法律出版社的中法图书读者俱乐部和科学出版社读者俱乐部,都更加强调服务。前两者依托于出版社,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河北麦田书友俱乐部提出立足教育,放眼全国,在服务中注入人文关怀,要让读者动起来;中法图书读者俱乐部成立了营销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对信息进行整合反馈,并与连锁店、网络等联合进行多渠道销售;科学出版社读者俱乐部则打算改变出版社与读者平面交流的老套路,而起到搭台的作用,让读者唱戏。至于它们将办得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问题:内外交困
针对出版社读者俱乐部办得不甚成功的问题,业内人士发表了不同看法。
资深出版人王仿子先生认为,图书俱乐部在中国办得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国内不少图书俱乐部只套用了国外的形式,没有学到它的精神实质,即一种服务精神——给读者方便、优惠、传递信息和导读。第二,缺少善于经营的管理人才。国外出版社主要靠发行生存,而过去我们的出版和发行是分开的,改革开放后出版社对发行工作抓的还不够。第三,观念问题。有的出版社认为,俱乐部不赚钱,生意不多,便不太重视。其他人士也认为,如果领导重视舍得投入,俱乐部就会办的好得多。如果仅是为了安置闲余人员而设立个俱乐部,肯定不会办得好。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陈鸣华在谈到出版社办俱乐部的困难时,认为:一是地域性决定了出版社对外地会员进行服务不如本地的方便,如外地读者参加的读书活动少;二是许多出版社主要销售本版书,书的品种少,像上海文艺社读者俱乐部95%以上都是本社的书,接触面比较窄,好在下属有4家出版社、12份杂志、2份报纸,多多少少的弥补了这个不足;三是盲从,有些出版社没有办读者俱乐部的条件却一窝蜂的赶着上,结果可想而知;四是急功近利。
品种单一是不少出版社读者俱乐部低迷的最主要原因,译林出版社读者俱乐部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以贝塔斯曼为代表的纯商业读者俱乐部有雄厚的资金,图书品种多,经营规模大,宣传力度强,会员众多,出版社办的图书俱乐部自然很难与其竞争。社办读者俱乐部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难地带。
对策:优势制胜
社办读者俱乐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那么是不是出版社不适合办俱乐部,没必要办了呢?其实不然,正如有人所说:出版社办图书俱乐部正合时宜。
出版社的图书俱乐部同纯商业图书俱乐部相比有不少优势:通过会刊可事先向读者告知即将要出的书,折扣可以低一些,可以专门出价格便宜的俱乐部版图书。记者接触的出版社都有一个共识:图书俱乐部不仅仅是出版社的一个发行渠道,更是出版社与读者沟通交流的一个纽带,不是出版社——读者线性交流,应该是立体的、多维交流。陈鸣华结合该社十几年办俱乐部的经验认为,出版社办图书俱乐部有如下好处:一是通过会刊、研讨会等形式密切与读者零距离接触,及时听取读者意见,调整出版结构,以利于出版社更好的发展;二是扩大出版社的发行,像该社俱乐部如今有两万多会员;会员每年要有100多万元图书消费支出。
办好图书俱乐部对出版社非常重要,它的出路何在?综合被访业内人士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目的要明确。出版社办俱乐部的意义在于更加广泛地面向各阶层的读者,把一批徘徊在书店门外的读者纳入本出版社的读者群;对于某些地区一般图书供应不足而陷于“买书难”的读者,可以发挥缓解作用。只要有一点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作为充实和加强自办发行工作而增设的俱乐部是可以越办越好的。
第二,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各出版社的图书俱乐部还应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可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地图世界读者俱乐部,它的服务对象明确,读者群相对专业而稳定,会员中以科技人员为主,也有军人、工人、农民等普通的地图爱好者。该社的邹先生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为小批量专业出版社读者俱乐部提供了空间,而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则是其制胜法宝。
第三,苦练内功,以特色取胜。图书俱乐部要想运转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资金投入到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许多事情是很难办成的;二是专家或核心人物认同俱乐部的理念,如果俱乐部请的专家同俱乐部的理念背道而驰那只能拆台;三是社会角色定位准确,只有定好位行事才能有的放矢。
第四,跟风而起是不明智的。并不是说所有出版社都要办俱乐部,不估量自身条件而盲目跟风往往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