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辉就雨水集蓄利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
9月7日,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出席在广西百色召开的全国雨水集蓄利用现场会。他从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出发,结合完成国家扶贫攻坚任务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深刻阐述了发展雨水集蓄富民工程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求把雨水集蓄富民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尽快解决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水利问题。
全文如下: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扎实推进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
同志们:
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之际,我们在广西百色地区召开全国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特别是广西自治区在雨水集蓄利用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尽快解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稳定脱贫的水利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水利部门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这次会议很重要,对于缓解干旱缺水矛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天,广西自治区孙瑜副主席在百忙中前来参加会议,并介绍了广西大搞集雨工程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前天和昨天我看了几个县的现场,与基层干部、受益农民进行座谈,学到了许多好的经验,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感到山区水利找到了路子,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山区农业发展大有希望。广西的突出经验,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四条。
一是真抓实干,采取切实有效政策措施。自治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制。从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到地、县、乡党委书记、专员、县长、乡长,层层建立责任制,自治区计委、财政、农业、扶贫、水利等部门分别包县,县里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把兴建地头水柜的任务和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
把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水土保持等各项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有效解决投入问题。从1998年到2000年底,全区共投入资金12.4亿元,其中自治区政府投资2.76亿元,地、县和群众自筹9亿多元,兴建地头水柜28万处,总蓄水容积达1800万立方米。
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治区水利厅和财政厅制定了《旱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奖励投资政策》,规定对28个国定贫困县,按每立方米补助12.5元,每建一个容积为60立方米的“集雨水柜”奖励750元;28个国定贫困县以外的县,按每立方米补助10元,60立方米的水柜,可得奖励600元。实行先建后奖,多建多奖,充分调动了群众建水柜的积极性。
二是工作方法上,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示范推广。广西凤山县从1998年开始,首先在几个村屯开展试点,建成了3050个地头水柜,过去只能种一茬玉米,亩产只有150公斤,建了水柜后,可以种一茬玉米、一茬中晚稻,产量可达700-800公斤,而且可以再种一茬蔬菜,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成倍增加。地头水柜里也普遍放养鱼苗。农民的收益比以往成倍增加。试点村屯成功后,不但带动该县非试点村屯的地头水柜建设,而且吸引了所在的河池地区各县(市),以及南宁地区各县(市)和百色、柳州地区的部分县(市),乡(镇)领导前往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参观,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等方式,采取先示范、后推广的办法,引导农民发展雨水集蓄富民工程。
三是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雨水集蓄利用的任务和出发点。集雨水池、水柜只是手段,增加农民收入才是最终目标。通过兴修水池、水柜集蓄雨水,为山区农民种植葡萄、草莓、枇杷、金银花等高效作物创造了水利基础条件。许多农民开始池中养鱼,水面养鸭,池水灌溉,一水多用,形成综合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四是水利等部门技术指导到位。各级水利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水柜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技术指导。在总结和汇总各县地头水柜规划的基础上,自治区水利厅编制了《桂西北山区地头水柜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广西地头水柜(水池)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定及设计手册》,为地头水柜集雨工程效益的发挥起到了技术保证作用。农业部门根据水利条件的变化,指导农民安排好全年的生产,并负责农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水产部门指导农民利用地头水柜放养鱼苗。林业部门及时为农民提供苗木和技术服务,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团结治水,为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会上,四川、陕西、北京、甘肃、宁夏、河南等省也带来了他们的好经验,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借鉴。
这次会议是现场会,主要是参观学习广西的经验和做法,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雨水集蓄利用是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措施
水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贫乏,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近几年干旱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不仅北方大部分地区,而且南方许多地区也连续遭受干旱,尤其是今年全国许多地区发生了几十年未遇的、甚至百年未遇的严重旱情,全国20多个省区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地区已经连续几年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事实表明,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靠节水,另一方面要靠开源。兴建水窖、水池、水柜、小塘坝等小微型水源工程,集蓄天然雨水,就是开源的一种形式。它与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相辅相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上一些大中型工程。但广大农村的面上要靠分散蓄水。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要一刀切。一家一户的水窖、水池便于管理,产权清晰,是当前建设的重点,如果地形条件允许,也要适当建一些小塘坝、小水库。从广西和各地的经验说明,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干旱地区、山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农业抗旱补水灌溉、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水池、水窖、小塘坝等小微型水利工程1200万处,蓄水容积160亿立方米,解决了3600万人及250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发展抗旱保苗补水灌溉面积3970万亩,为3000万人创造了较稳定的水利条件,使得干旱缺水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解决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广西、四川等省的许多地区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实现了山区人均半亩到一亩水浇地,使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甘肃省各级政府近年来筹集补助资金10亿元,用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成小水窖218万处,稳定解决了131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抗旱补灌面积354 万亩,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雨水集蓄利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成功做法。这些地区年降雨量从200毫米到3200毫米。在日本,许多城市在屋顶修建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有些大型建筑物,如相朴馆、大会场、机关大楼,建有数千立方米容积的地下水池来储存雨水。集蓄的雨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草坪,消防和应急用水。美国的关岛、维尔金岛广泛利用雨水用于草地灌溉和冲洗。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1200多万个2立方米的家庭集雨水缸,解决了300多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瑞典、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采取修建小型水池、水仓、塘坝、淤地坝等工程措施,拦蓄雨水进行灌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作,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非常缺水的状况下,解决人畜饮水和发展灌溉的重要途径,意义非常重大。
二、雨水集蓄利用是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农业中心任务,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还有其他的一些零星山丘区,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但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难以修建其他骨干水利工程。
为解决这一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雨水利用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西部山丘区的农民群众,通过发展小微型水利工程,采取人工集蓄天然雨水的措施,在解决生活用水条件的基础上,配合节水灌溉措施,种植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同时,还开展养鱼、养鸭和发展食用菌等高效农业。既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能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农民群众十分欢迎。
为做好这项工作,各级领导也高度重视。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刘淇多次深入山区调研,具体指导水利富民工程。青海省委书记白恩培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决定筹集8901万元专项资金,在青海省东部兴建15万眼水窖集雨工程,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补灌农田,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养殖业。其他一些省份,各级领导也非常重视,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比如甘肃的“121”集雨工程,陕西的“甘露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灌工程”、广西的“水柜工程”、四川的“川北微水工程”、贵州的“渴望工程”等,在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和发展集雨节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益的广大人民群众将集蓄的雨水称为“关键水”、“救命水”。
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果、菜、花等综合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西南地区的“池中养鱼,池边养鸭,池水灌溉,一水多用”;西北、华北地区积极利用集蓄的雨水,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甘肃省总结出了“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即通过梯田、水窖保土蓄水、实现给作物补水灌溉,积极推广地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创造了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四川巴中地区通过大力发展集雨工程,发展池园经济,人均增收650元。还涌现出人均收入2000元的池园经济大户5.2万户,有40 %的贫困户靠池园经济实现了脱贫致富。北京怀柔县不仅在水利富民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大旱之年有旱象无旱灾的可喜局面,而且营造了该县板栗、西洋参、冷水鱼、奶牛等主导产业和若干优势产品,把山区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雨水集蓄利用是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0-6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低的地区。“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是当地干旱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西南旱山区尽管年降雨量较大,但85%的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季节性的干旱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地区大部分属喀斯特地貌,土层薄瘠,保水性能极差,雨季降雨大多白白流走;许多地方河谷深切、地下水埋藏深,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农民居住分散,耕地零星错落,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
由于缺水,上述地区四亿多亩耕地中,70%是“望天田”,粮食平均亩产不足150公斤,遇到大旱年份,农作物还要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种植结构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这些地方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完全脱贫,一大批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为了生存,当地群众普遍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陡坡开荒,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改变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雨水集蓄工程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提高,精耕细作代替了广种薄收,加快了退耕还林、还草步伐,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贵州罗甸县、陕西志丹县过去人均种地10多亩,还未解决温饱,通过发展集雨工程,现在人均耕种1亩水浇田,其余退耕还林还草,经济得到发展,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许多地区过去荒山、荒坡没人管,绿化不好搞,现在有了水,群众争着承包荒山荒坡,栽种优质水果,不仅收入可观,还有效地促进了水保、绿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就是为加快这些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工程搞好了,对于确保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顺利完成国家扶贫攻坚任务,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抓好“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展望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展雨水集蓄富民工程,既可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又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搞好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就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好。
(一) 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
开展雨水集蓄富民工程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以改善干旱缺水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农民群众自力更生为主,通过国家适当补助,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办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做到开源节流,统筹兼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山丘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十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是: 根据各地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的需要和制定的规划,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雨水集蓄利用“十五”发展规划》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从今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兴建1300万处小微型水利工程,增加蓄水容积18亿立方米,发展抗旱补水灌溉面积1320万亩,使规划区农民人均拥有半亩以上丰产稳产基本农田,以解决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使农民人均增收200--500元;配合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搞好雨水集蓄利用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降雨、土壤、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工程模式和节水灌溉方法,防止出现“行政命令”,“一哄而上”,“一刀切”的现象,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集雨要有径流场,北方地区少雨,尤其要把这个问题放到重要位置,每一个窖池都要有设计、有足够集流面积,保证能够蓄上水。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编制了省级雨水集蓄利用发展规划,各地在规划具体实施中,应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项目管理,组织有关专家,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案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查和把关,确保前期工作的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搞好技术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三)广泛筹资,加大投入力度
发展雨水集蓄富民工程的地区多为贫困山区,地方财力和群众自筹能力均十分有限,各地应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来扶持这些地区,开展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同时国家现行的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资金也要向这方面倾斜;各地还可安排“小额信贷”,鼓励群众开展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各地区要坚持地方和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方针,通过适当的财政资金引导,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同时,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建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在资金管理上,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积极完善和推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形式,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水利部将积极做好国家计委和财政等有关部门工作,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扶持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的力度。
(四)深化改革,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特点,要大力推行“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政策,工程竣工验收后,要确权到户,核发产权证,允许继承或转让。要消除农民的顾虑,形成农民自愿修建、自主利用、自行维护和管理的良好局面,确保所建工程良性运行。
(五)加强领导,保障雨水集蓄富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雨水集蓄富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地区要把雨水集蓄富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水利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通力协作,共同做好这项富民利民的“德政工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