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遭遇双重困境:退货问题再激化 现金流隐患已现
退货是出版社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非典期间国内图书零售下降,随着危机结束后新书大量上市,退货问题再次被激化,成为出版者和书店关注的话题。那么,大量退货究竟暴露了什么问题?出版社将如何应对“退货潮”和随之而来的“现金流短缺”?
SARS爆发时,曾有业内人士提醒书业警惕零售下降可能带来的库存压力和大面积退货。大部分出版社和书店也“紧急刹车”,一方减少造货和发货,另一方减少进货。但是近期从出版社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退货矛盾已经再次凸显。5月底陆续开始的大批退货已经让出版社开始感觉到压力。这不仅暴露了行业不够规范和缺少自律,也又一次为出版社敲响了经营管理的警钟。
零售图书:退货率大大提高
虽然绝大部分出版社不愿意透露退货比率的最高范围,但是都承认被业内认为比较正常的10%的退货率已经被大大超出,有的甚至超过20%。加之今年初不少出版社的发货都有较大增长,目前整个行业的退货绝对值将非常可怕。
出书类别不同的出版社对退货的感受也不相同。零售市场被影响较大的少儿、计算机、经管等几类图书的相关出版社都成为退货的“重灾区”。某少儿出版社去年的退货码洋占发货码洋的10%,但是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了近350万元的退货,超过发货码洋的20%,也超过了去年的全年300万元的退货总量。而去年同期该社的退货码洋不到100万元。该社发行部门主任说,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因为对于少儿书来说,五六月及暑期都是销售高峰,退货一般在10月左右。如果照这样下去,加上今年年底的常规退货,该社今年的退货可能将达到600万至700万元。出版社全年的生产计划、业务员和编辑们的业务指标和信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某财经类出版社发行公司总经理说,该社的退货在第二季度猛增到五六百万。虽然往年的5月左右经管书都有些退货,但是这次退货的量远远超过往年。而另一财经类书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也坦言近期的大量退货让她“非常令人头痛”。该社的退货比率逼近30%,有的书还没开包就退回来了。
北京IT专业社发行部主管虽然不愿意透露具体的退货比率,但是她强调比去年同期的“增加幅度很大”,她还得到确切消息,该社竞争对手的退货比例也一样很高。另一中型IT出版社人员称,该社退货虽然没明显增加,但是进货大大减少,而且回款很难,出版社人员工资平均减少了15%到30%。
辽宁一家以社科书和教辅书为主的出版社,最多的时候退货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该社发行部门负责人说,有的书店不但退可以正常备货的文艺类、社科类图书,一些在5月和6月还可以卖的教辅书都退回来了。
综合对书店和出版社双方采访的情况来看,规模较大的书店和出版社由于盘子大,心理状况较好,认为这种退货对出版社的冲击虽大,但是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正在快速发展,资金链条紧绷的中等出版社压力很大,叫苦不叠。在书店方面,中小书店和正在转型或者结构调整的书店则有较大的退货问题。
退货原因:SARS暴露行业痼疾?
在退货潮面前,出版社加强了对选题结构和生产状态的反思和调整。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刘涛认为,如果除去销售低迷和发货、添货不准确等导致的非正常退货因素,前些年的平销、滞销书仍是退货的主体,说明前些年选题重复、图书品种增加过快的恶果现在还没有完全被化解掉,书店仍然存在着无效库存。这次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个问题的暴露和解决。此外,退货问题也反映出了过去出版社印数不准确、发货不准确的问题。印数、发货的简单粗放在高速增长期也许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特别是非典疫情带来不利影响后,能否解决好印数和发货的准确性问题进而控制好成本就成为效益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你有一批畅销书能创造很好的利润,但如果平销书的印数和发货掌控不利,很有可能就会吃掉一大块畅销书的利润。华夏出版社副总编王一方表示,该社要召开退货分析会,从各个环节入手分析退货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责任人,以减少新退货的产生。
除了寻找自身原因外,出版社也认为退货也是对书店的经营能力和信誉水平更是真金烈火的检验。有人将这一时期可能的退货方式细化归纳为以下四类:结算周期内的滞销产品,属于正常退货;结算周期内的常销产品,属于非正常退货;结算周期以外依然有销售潜力的产品,属于不正常退货;结算周期以内的畅销产品,先退后进,属于恶性退货。非典之后,书店为了加快产品更新过程,用新面孔刺激读者的购买欲,缩短了图书上架时间,造成少量的非正常退货,出版社也可以理解。但出版社方面也希望书店加强管理,将非正常退货压缩到最少。
目前来看,到位的书店对大量退货的态度非常谨慎。浙江省店5月份退货量大约500万,比前几个月稍多,估计全年退货5000万元,占其5个亿销售额的10%。湖南图书城经理刘德善说,该店这一时期的退货率不超过15%。深圳市店加强了产品的分级管理,将在书城上架2个月仍为零销售的即定义为滞销品,上架3个月销售量达不到库存量的10%,即行退货。其中,对不同类别的产品也有区别待遇,科技书月销售2本以下的产品,社科书月销售3本以下的产品,文教书月销售10本以下的产品,被列入退货范围。济南市店则充分发挥调剂功能,图书在下属的30多个门市销售一轮后,剩余书有市店调剂中心统一管理,在市店再摆放销售一定时间,然后再通过长期合作的系统客户消化一批,实在消化不了的再退货,基本保证退货图书不破损。
退货矛盾在非典后激化还反映出行业中的深层问题。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徐鸿贵认为,目前国内的分销模式的缺陷是造成大规模退货的深层原因。比如,图书到书店之后,还是属于出版社的资产,退货的风险全在出版社身上。如果书店对这部分资产部分负责,会督促书店加强市场研究,加强管理。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部总经理扈文健也认为,目前出版社主发图书的模式使书店对商流的考核不够。很多书店的书是被动流动。供销双方都要加强责任,书业的循环才会顺畅。
新悬念:资金流能抗多久?新一轮退货是否产生?
不管怎样,大量退货的事实已经造成。租用仓库还让不少出版社背负了更多的负担。可是,与大量急待处理的库存相对比的时,出版社处理库存方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在检查核对退货产品后,出版社通常进行对仍有销售价值、经销商为了冲减应付款退回的产品,可以进行整理和打包后进行二次发行,在地区或书店之间调剂,或者再通过一些系统、团购等方式再处理一部分,最后再捐献一部分仍有使用价值的旧书。这样,能再次销售的多的就50%,少的只有10%左右。有的出版社把实在销售不了的图书当废纸卖。
退货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回款。一些出版社已经感受到资金紧缺的困难。据说个别近期在全国发行教辅书的出版社资金已经出现缺口,目前只能是从印刷厂和纸厂通融。一些书店考虑到出版社受非典影响的损失,针对自己的重要客户采取了照顾性措施。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孙晓婕说:付款是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合作好的出版社,自然要优先付款。深圳市店还是按照3个月的帐期回款,而且对大小供货商一视同仁,只要实现销售都会及时回款,A级出版社超出常规的划款要求也尽量予以满足。在与出版社沟通之后,北京市店对5月份的回款量有所控制,但6月份就恢复了正常。广东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说,结款量少是因为销得少,我们是实销结帐。但她也说,回款影响批发商,继而再影响出版商,整个出版链条就会脱节。湖南图书城总经理刘德善说,国有出版社本身包袱就比较重,再加上可能发生的书店不付款、延迟付款,真为出版社的将来发愁。
此外,业界有人猜测,非典过后将有大批新书面市,很可能产生新一轮退货。新华书店总店又要盘存结款”。深圳市店采购中心经理孙重人提出,新品种可以照常出版,但希望压缩印量。广东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表示,我们还是喜欢少进勤添,希望出版社放缓选题出版,有节奏发货。福建漳州博文图书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与海认为,出版社发货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像漳州购买力有限,所以博文只选择了80家出版社的精品书作为自己的批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