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国内地出版业进军世界华文图书市场的现状分析
出版“走出去”是新闻出版总署今年的五大战略之一。石宗源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说,要破除封闭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支持一切外向型新闻出版单位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集团去境外发展。要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资信可靠对我友好的境外知名的出版媒体集团进行合作,利用其营销网络,使我国出版物更多地进入国际社会的主流市场,在世界华文出版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据了解,我国在1964年组团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可能是我国出版真正走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尔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出版走出去的脚步被叫停了10多年。直至1978年,内地出版界派团访问香港,1980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出版才又一次起步走出去。目前,走出去虽然步履维艰,却已形成了规模。
中文书出口:步子不小 份额有限
作为出版走出去的主要方式,1965年以前,图书出口主要是对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以及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出口数量有限。“文革”期间,出版工作几乎陷于停顿,只出一种“红宝书”。这期间的所谓图书出口,就是把“红宝书”运到国外,供我驻外使领馆和少数的援外机构作为宣传品散发。比较有规模的中文图书出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从2000年至2002年的3年间,我国中文图书走出去的步伐是稳健增长的。以出口图书的价值算,2001年比2000年增加了23.3%,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降幅为2.3%,但比2000年增加20.47%。国际图书(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是大户,独占鳌头。中华商务(中华商务贸易公司)设在广州,专责输出我国港、澳、台地区兼及东南亚,它的输出量排第二。由此可见,我国内地图书输出的目的地主要还是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
中文图书走出去的步子不小,但在世界图书贸易的主流市场所占的份额却有限。出版界老前辈王益,曾利用到美国探亲的机会,走访了许多著名图书馆和书店,结果发现。美国图书馆中收藏的中文图书不多,著名的国会图书馆的中文图书号称首屈一指,但与其总藏量相较,所占比例也很小。美国主流大书店中的中文图书不是找不到就是寥寥可数,中小城市就不待言了。而这不多的中文图书中,港台地区出版的占了相当分量。老先生回来后,十分感慨,发表文章说:中文图书走向世界,路漫漫,同仁努力呀!
版权贸易:输出千计 引进万计
出版走出去,版权贸易也是重要方面。去年,各图书出版机构向海外输出一版权累计1297项,为1995年354项的3.66倍,表现不俗。1995年—2002年,我向海外输出版权共4551项。上个世纪最后5年,我输出的海外版权数量有所起伏,但从进入本世纪后输出版权呈现了逐年递增的情况,2002年更一举突破了1000项大关,比2001年增加近1倍。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突飞猛进发展,我也向海外引进了数量不少的版权。据权威部门统计,2002年全国各图书出版机构从海外引进版权累计10235项,为1995年1664项的6.15倍。1995年-2002年,我向海外购买版权共45561项,为我输出版权的10倍。
合作出版:广受欢迎 蓬勃发展
合作出版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较为成功影响较大的有:分别与港台地区合作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国宝》、《国宝荟萃》、《紫禁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沈从文编著,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甫上市,就大受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先后出了简、繁体中文版和日文版。至今繁体字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港台还长销不已。90年代以来至本世纪伊始,各种形式的合作出版呈现蓬勃状态,成功项目不胜枚举。规模较大且影响广泛的有《故宫全集》60卷、《敦全集》26卷。
开设书店:实力具备 地域集中
一些实力雄厚的机构往往采取开书店的办法,在国外销售中文图书。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等都在国外自办书店,向当地的读者出售中文版图书。个别省市也在海外设立了书店。我开办的这些书店大都设在华人聚居的大都市里,如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英国的伦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有中国书店的影子。此外,港台地区的一些公司也在欧美等一些城市设有书店,专责销售中文版图书。西欧一些国家的华人也有开办中文书店的,但规模不大,大多惨淡经营。
局限和障碍:众口不一 主观想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但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所受的局限和障碍,还没有根本的改变。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出版走出去还有相当的难度,归纳起来主要两个方面:1.本土市场与世界市场口味不一致。找本土读者与外国读者共同兴趣的题材很困难。即使找到合适的题材,由于本土读者和外国读者口味殊异,要出版适合中外读者共读的图书绝不是易事。2.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即使我们拥有资源优势的“中国内容”的出版,我们很多构思,多是一厢情愿,不切实际。以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内容为例,我们很容易将中国历史和文化艺术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等同当前外国读者的应有认识和阅读要求,这种想法就未免天真。依此去构思选题,容易流于主观,结果无异缘木求鱼。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但却不能等同日本读者对富士山的兴趣。东南亚和日本都有很多佛教徒,他们不必对中国佛寺和佛教文化有普遍的兴趣。中国出版走出去,最终还是要打中国牌。我们还可以从国外的情况反证之。关于“中国题材”的外文出版,在主流市场,我们只能算是配角。根据查阅到的英文图书“中国题材”的一些资料,
(1)在亚玛逊网上书店的中国题材图书:英文版的“中国题材”图书,占鳌头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28.80%),第二是中医、保健、气功(19.42%),第三是中国的语言学习和工具书 (16.63%)。
(2)亚玛逊网上书店中有关“中国题材”的最畅销100本图书:这里的次序稍有不同,第一是历史、文化(22),第二是语言学习、工具书(18),第三是中、医药、保健、气 功(17)。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字检视,当前英语出版界的中国题材的出版特征很明显:
1.出版数量不少,品种范围亦相当广泛;2.出版门类的数量和最畅销的品种依次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医保健气功、中国的语言学习和工具书;3.为数万多种的图书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外国人的作品,中国人或华人的作品只占很少的比例;4.大多数图书都是原创性英文图书,引进中文版权的图书的数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