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SARS时期:博弈变化的出版棋局
突然而至的SARS病毒打乱了一些行业的正常运作,出版界也毫不例外。在“重灾区”北京及其他地区,例行工作中的许多重要项目一度被迫停止,陷入了一个时期的相对平静,出版人不约而同地利用这个“难得”的工作真空反思业内外的发展棋局,为明日的更为激烈的拼搏竞争默默地充电储能。
松弛心态 重新审视快节奏
不少资深编辑都说,不期而至的SARS虽肆虐可恶,带给社会及民众极大的危害,但在客观上也给了平日一向忙碌异常的出版人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假期”。在此期间,许多出版人一方面沉着地抗争着身边的疫情,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思考、甚至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宣传策划室主任王磊说,近20年来,出版战线的中坚力量——编辑、发行人员的工作节奏始终是大步幅、快节奏,基本上没有一个“喘息之机”,激烈竞争的客观环境使他们没有较充裕的时间停顿下来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因此在竞争中出现了不少枉交“学费”的尴尬。王磊说,在非典时期,许多业内骨干暂时松脱了年发稿百万余字的“紧箍咒”,得此宝贵的时间专心研究自己,研究对手,分析市场,分析读者,得出了不少在仓促上阵时根本捕捉不到的重要体会与心得。
中国版协沈建林处长对记者坦诚剖析了行业工作者平日间多少有些浮躁的心态——不是不愿沉下心来,而是日常’工作太过繁重。他举例说,业内人士关心的重头任务有:一年之中的三大书业活动: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全国书市。年年的各项书业评奖、各种专业类评奖、还有大量其他活动。当然,以上均系正常的业务活动,对推动整体发展大有裨益,但同时也存在着有些业内人士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忙于“赶会”、“评奖”,对全盘工作和长远发展缺乏宏观的、科学的把握,而不得不亦步亦趋,在出版竞争中就只能是见到别人的好选题,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跟风出版,而不是找准自己的优势,树立品牌,着眼于长远发展。SARS肆虐时期,出版界被迫停办或缓办的一些业务活动,客观上也给了平日总是踏着“急之风”“锣鼓点儿”的业内人士以思考的较大空间。沈建林介绍说,一些出版社在深思熟虑后,果断调整了原为“赶会”而仓促拟就的出版计划,而是抛却浮躁,认真地思考、制订了更为优越的发展战略。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SARS造成的工作间隙,给出版人的自我反思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优化服务 倾注人文关怀
商务印书馆丁东长期从事发行工作实践,在后SARS时期,他的思考更是着眼于服务的基本环节,甚至是细节。丁东说,疫情严重的时期,一度曾出现过外地书店拒收来自北京等地的货包并原样退回的事例。此类事件对出版界,特别是疫区的出版单位的打击是沉重的,相信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营损失。对此,当然不能单纯地一味埋怨对方。毕竟,我们对SARS病毒的了解并不全面,对方拒收也是出于无奈。但是,善于总结经验,强化服务意识的出版发行人员立即把工作落实到了细处。中因之业务活动所受的损失便相应大大减少。
积极审慎 再三考量计划
由于SAILS的影响,国内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遭遇重创,出版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对此,原有的出书计划相应地得到了修订,一些原本不大成熟的出版计划理所当然地搁浅,而正常的、有充分市场调研数据的项目则按原计划闪亮登场。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新课标”阅读丛书就是在SAILS最甚之时面世的。对于它的市场判断,人文社早巳胸有成竹。这类长销书不会因为疫情而触礁,人文社在疫情尚未消退时就已拿到了10万册的订单。与此同时,该社副社长潘凯雄透露,一些尚未有把握拿稳市场的新书目前将暂缓付印,待疫情进一步退却后再作商议、考量。
不能不提及的还有各社“抗非典”类图书选题。各社积极响应新闻出版总署号召,在极短时间内不仅推出了一批科学预防、治疗、消毒等方面的实用类小册子,还有不少科技社对SARS病的学术研究书籍也已列入计划或已经推出。在新闻特写集纳、文学作品讴歌全国人民同心抗非典的图书选题方面,出版界也表现出了大疫之后的成熟心态。除抢占“第一落点”的报道性图书外,许多出版社都再三审视选题,积极选拔作者,不求快,但求深,从而将进一步避免出版资源的浪费。
江西出版总社一项“共和国抗非典”纪实的出书计划在再三斟酌后,决定放缓节奏,深入组稿,争取以最精练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来构架全书。他们认为,抢时间不是目的。而将此书塑造为讴歌共和国上下团结抗击非典的精品才是江西出版人努力工作的初衷……
出版人后SARS时期的思考与博弈,获得的启发与提示将是多方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进一步充分显现。